教学研讨 |《小石潭记》新学法

发布时间:2021-04-01    浏览次数:87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发起的“震旦外中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系列活动”,2021311日上午800,在教学楼录播室402教室,震旦外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魏丽娟老师给老师们展示了一节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震旦教育集团张惠丽理事长、外中何明校长、张伟明校长、语文组教研组老师以及其他学科老师参加了本节课的观摩与学习。本次活动历授课听课、评课研讨两个阶段展开:

 

一,授课听课

魏老师教学中,先复习字、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精心赏析小石潭的特点;创设情境,链接资料,探究背景;拓展迁移,探究柳宗元和苏轼在逆境中不同的人生态度等四个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课文。这节课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教学丝丝入扣,节奏好。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在探究作者情感时,链接了柳宗元的文章《与李翰林建书》,链接了诗歌《江雪》,从“孤”字、“独”字,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景为情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在拓展环节,魏老师带领学生在两位人物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了面对逆境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总结的时候她说:“苏轼是被抛出了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者。他投身于大自然的环抱,在大自然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和极大的鼓舞。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听课老师给予高度评价。

二,评课研讨

陈宇老师:整个教学活动中,魏老师认真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做到了“简而明”。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让在座的教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该班的学生整体素质高,与老师互动非常有自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韩筱秋老师:魏老师的语言引导加深了师生间的互动,有拨开迷雾、豁然开朗之感。

李梦老师:魏老师的设计基于学情,立足课堂,使学生都有获得感,使所教内容有意义,教学效果明显。

张伟明校长:魏老师备课能从整体上,从整个单元备课,有宏观意识。从“说”的体裁,从散文怎样描写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语言优美,教态优雅,文本统一,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环境融洽亲切。

徐泾荣教研员:魏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师素养高,教态好。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获。尤其是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学习:

1,文言文字词句的落实。

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 增强学生对文言语文的感受能力。。文言文字词句要落实,就要重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魏老师做到了转换角度重复,如课堂上ppt呈现出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转换角度重复,使学生加强了理解记忆,学生还不会厌烦,这是个值得学习的亮点。

2,教学环节把握到位。

引导作者的人生态度,举了个苏轼的例子来对比阅读。做到了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抒情是升华。

3,让学生备字典。

4,对学生关注,关注群体学生。

最后教研员就教师课堂上如何关注所有学生,找教学难点的方法,课堂问题设计的方法等,从理论高度,引领老师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专家引领激活思想,团队深研共同成长。本次活动,语文教研组共同研讨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愿景,润物无声,教学相长,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今后的课堂,将继续聚焦学生的思维素养,关注学生,成就每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