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认真贯彻市、区有关心育工作的精神,根据本校的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为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二、工作目标:倡导“微笑相处,包容理解,快乐学习,超越自我”的积极心理学理念
三、主要目标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开展适应环境、认识和纳悦自我、应对考试的专题教育活动。
6、 继续完善的心理咨询室等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师生心理咨询辅导及档案资料的收集。
7、组织班主任学好心理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四、具体做法:
1、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
2、团体辅导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学科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自编教材,对学生进行典型个案分析、解读与分享。在教学手法上:拓展教学思路,采取视频解析、体验感悟、角色扮演、个案解读、情景演绎、交流分享,让学生从中感悟亲情、友情的珍贵,感悟生命的可贵。建立自尊、自信、乐观向上良好的心理品质。
(2)开设《心灵花园》兴趣小组,普及心理知识。
⑶ 开设心理专题讲座,提升班主任的心理素养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直接引领者。因此,班主任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定期或不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题讲座。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
⑷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定期开设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习、人际以及青春期问题,及时给予辅导。以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⑸ 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适时举行家长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2、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为了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让更多的学生重视心理健康。营造良好温馨和谐的幸福校园。
⑴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⑵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保健常识、调节情绪的方法等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
3、心理咨询室
⑴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考虑到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为学生提供倾诉心声、寻找心理支持的场所。
⑵认真做好个别来访辅导,规范心理咨询预约制度,规范心理咨询程序,完善心理咨询的功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⑶制定心理辅导方案,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对个别学生将心理辅导延伸至学生家庭。
⑷个案教育
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心理辅导,让他们所发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倾诉与解决。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017年9月